主页 > 银行卡 > 聂俊峰:银联与VISA到底谁在垄断?

聂俊峰:银联与VISA到底谁在垄断?

发布时间:2010-07-15 17:02  来源:银行卡 查看:打印  关闭
(www.sinusindia.com)温馨提示:凡告知“加qq联系、无需任何条件、工作地点不限”,收取服装费、押金、报名费等各种费用的信息均有欺诈嫌疑,请保持警惕。

  随着媒体热议的VISA国际组织所谓“海外封堵”银联事件的发生,关于银联与VISA这两家银行卡组织“垄断”的指责亦在网络此起彼伏。究竟是银联“闭关锁国”强化国内垄断还是VISA借全球网络优势对银联的海外扩张“坚壁清野”,人们在关注出国刷卡是否“成本增加”的同时,对此大多难辨是非。

  行业特性和历史证明,银行卡组织这一行业并不是公用事业,虽然具有“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但却并非完全垄断。

  毋庸置疑,VISA中止4字头双币卡的海外银联网络交易势必减少持卡人的选择权,使得双币卡持卡人通过境外VISA通道交易时产生1%左右的 “国际服务费(ISA)”——即媒体所言“货币兑换费”。如果考虑到部分双币卡的 “货币兑换费”减免,以及在银联通道下不透明的汇率折算,4字头VISA双币卡持卡人尚不至出现媒体所说的境外刷卡 “成本大增”的问题。

  双币卡的本质其实是双网络卡或双通道卡。就VISA此举而言,我们只能认为这一措施是 “情理之外、商业之中”——为自身权益计而在 “自身”规则范围内终止“自身”技术标准卡片的“其他通道”交易。而细究其来龙去脉,VISA和银联的纠葛无法脱离中国内地银行卡市场的独特历史,原因在于银行卡组织市场依然处于行政垄断的局面。

  尽管中国银行(601988)(601988)业已全面开放,且银行卡已成为整个银行业最为市场化的领域,但在银行卡组织市场,中国银联继承“金卡工程”独家运营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和支付清算,甚至将触角伸向商户收单、信息系统以及同支付宝竞争的网络支付等领域——在整个行业居于至高无上地位。

  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国际卡组织虽自上世纪80年代即进入中国,但时至今日其角色主要限于同中资银行合作发行双币卡,以此同银联在“营销银行”的环节进行“非对称”的竞争和博弈。VISA等国际卡组织并不能从双币卡境内业务中获得收益,因为国内人民币银行卡清算网络仍然维持银联独家运营状况;另一方面,双币卡的境外交易还面临着银联在海外的“通道”竞争。银联的成功营销,使得“境外刷银联更省钱”成为持卡人和媒体的“默认共识”,这不但令VISA、万事达双币卡的海外收益堪忧,甚至是双币卡本身存在的价值亦大打折扣。

  不过也正因如此,双币卡近年来恰成为银联同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在国内市场竞争的唯一介质和“舞台”。但借力于双币卡、憧憬中国市场潜力,国际卡组织与中国银联这一非对称性的竞争关系注定不可持续。一方面,价格劣势(所谓“货币兑换费”问题)和策略失当等因素已导致VISA等国际卡组织在香港澳门等地败于银联;另一方面,双币卡在国内能否交易、新卡能否发行均在银联控制范围。因此,从博弈的角度,可以将VISA的举措理解为“弱者”的冲动。但可以预期,银联如果采取反制措施如停发VISA之双币卡、设置新的标准壁垒等,完全可以将后者“逐出”中国市场进而成为中国银行卡市场的 “东印度公司”(叶檀女士语)。

  围绕着银联垄断和所谓开放竞争问题,近年来已争论颇多,其核心顾虑如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议题已经证实为不经之论。而由于银行卡交易主要为外汇经常项目下交易,因此银行卡组织市场的开放其实已具有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现实支持。无论人们怎么理解VISA所谓“封堵”银联的事件,我认为有关方面均应首先考虑一下银行卡组织这一行业对内开放进而对外的问题,因为只有相对公平的国内市场才能真正促进银联的国际化。

分享到:

热评话题

Back to Top
Baidu
map